我们能相信医生吗?
2004-05-31 10:04:00
  • 0
  • 20
  • 4
  • 0

有一本很好的书叫《影响力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),在它的237页有一段话是这样的:“据美国健康财政管理局的估计,在美国的医院里每天有12%的用药错误。如果我们住院超过一星期,就有大于一半的可能性成为这样的错误的牺牲品。”




我们能相信医生吗?


赵婕




在漫长的怀孕过程中,在婴幼儿的养育过程中,总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。我们庆幸的是,有发达的现代医学和医疗手段作为我们的后盾;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在把最容易受伤的新生命托付给医生的时候,我们内心十分忐忑不安。


我们需要医生,但我们能够相信医生吗?


在口耳相传中,我们不难听到很多事后醒悟的真实故事。一类是,由于延误了医疗帮助,给孩子造成了重大伤害;一类是由于轻信了医生,反而给孩子造成了重大伤害;还有一类故事是,医生让怎么样,但父母并没有听从,结果证明那是万幸;还有一类是,一切都按照医生说的做了,但没有任何改变;也许,还有其他类型的各种因果无凭的故事。


事实上,在医院里,有时候,医生也会像淡漠的邻居一样,对有些可能承担后果的事情,只给当事人模棱两可的建议,我们不会得到明确指令,去选择服从还是不服从,而是要在不同的指令或者没有指令的情况下,独自去做痛苦迷惑的抉择。


事实上,只有直接承担后果的人,才能够在很难抉择的事情中做自己最后的决定。有些决定的确是承担了巨大风险的,正如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一样。


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吧。


怀孕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保胎。我是33岁怀孕的,已经有背水一战的意味了。所以,当我由于无知搬了重东西,人为造成先兆流产时,我去了一家爱婴医院。医生说,保胎,她就给我开保胎药;不保胎,就给我做人流手术。我选择了保胎。我想,这个选择后果小一些。因为此前,我已经做过几次人流,我担心以后习惯性流产或者不育,使自己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机会;但如果保胎,我可以在保胎药上面做谨慎选择,而且尽量多躺,做没有副作用的物理保胎。并且可以在孕期中对孩子做适当的健康监测。结果,医生给我开了两种保胎药,我拿回家,并没有按药方同时吃,而是先吃口服液,并且严格卧床,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,情况一稳定,我就停止吃药,但依然严格卧床,直到自己觉得万无一失。但是,如果我是二十多岁,且容易怀孕,有更多生育机会的话,我的选择可能就是不吃任何保胎药,任其自然。


在怀孕第三个月的最后几天,我感冒了。去了几个医院,医生都拒绝给我开药,我想他们是害怕留下什么药方证据,万一将来有问题找到他们。我就只好在家里不停地喝水、吃水果补充维生素,实在难受时候,吃一点点中成药。差不多感冒了10天。孩子出生后,才看到书上说,其实有时候,孕妇也需要吃点药来控制病情。吃药和不吃药其实,都在冒风险。我事后总结的经验是,也许真的应该错过新鲜蔬菜水果不多、而且感冒多发的春天怀孕,不感冒才是最好的。


还有一次,我感觉孩子胎动少了一些,就对医生说起,医生就给我做胎动检查,但由于门诊室两个胎动检测仪器都坏了,她就让我去做B超。我当时就去了,因为医生说B超对孩子没有影响。虽然,我的孩子出生后很健康,B超的确没有给他造成什么副作用。但是事后,我还是有点后悔这件事情。我觉得自己当时盲从了医生。因为后来知道,在同一个医院的另一个地方可以做胎动检测,我没有了解到这个信息;另外,B超究竟有没有影响谁也不知道,但显然有两点是清楚的,一是,如果不必要的话,不做显然比做更安全,因为当时孩子太小;二是,对于医院,B超是收费高的项目。


另外一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。当时觉得孩子有点瘦,就去医院。因为孩子小,不想在医院久呆,我就挂了两个专家号。我想,谁快就看谁的。第一个挂号费最贵的那位专家很冷漠,一见孩子就说,脑袋这么大,是否有脑积水。然后,给我开了单子让我先去做CT。我想,这么小的孩子去照X光,肯定不好。我就等到另外一位专家,那位专家很和蔼,先逗逗孩子,问孩子怎么了。我说孩子瘦,还有人说他有脑积水。那位专家,立刻拿出尺子,给孩子仔细量头围,又问孩子的各种状况。然后说,孩子瘦,显得头大,头围在正常范围,但可以查查血,看孩子是否贫血。后来,我想,在医院不一定一分钱一分货,有的专家,其实也是水货。


后来还有去儿童医院的经历。医生也是给开各种单子,交很多钱,预约的仪器检查,隔天大老远兴师动众赶去不说,孩子还得禁食4个小时,看着自己的孩子太小,觉得残酷,我干脆就算了。奇怪的是,事后发现,那些东西的确是多此一举。我不知道,是不是“人有利器,易气杀心”,医院的仪器太多,医生还可以轻易得到收费昂贵得“准确诊断”证据,何乐而不为?对这个问题,令我进一步成熟的是,有一次,由于我遭遇一次误诊,以个人不追究的姿态出现,并以媒体身份去采访当事医生。在和医生聊到医患纠纷这个问题时候,那位著名医院的主任说,他们看病,有时候,是从病人的经济状况出发,没钱的人,基本问题解决了就行了;有钱的人,他们就做更深入的服务,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检查,医生就建议做。我后来反省自己,由于爱孩子心切,在医院大约不会掩饰对孩子的关切和焦虑,并且显出自己大有经济承受力的样子,是不是就换来了医生的“深入服务”?其实,以我个人的体会,小小的孩子,成长中遇到的多数小病小灾,也许只需要解决基本问题就够了。


有两句话都需要考虑,一句是“久病成良医”,这个表示,我们每个人,其实自己可以从对自己的切身更了解,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更关切的角度,随时掌握一些健康医疗知识,不必把医院和医生看得过分神圣;尤其是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,要密切结合自身当时的情况,不必盲目信从医生一切话。有一本很好的书叫《影响力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),在它的237页有一段话是这样的:“据美国健康财政管理局的估计,在美国的医院里每天有12%的用药错误。如果我们住院超过一星期,就有大于一半的可能性成为这样的错误的牺牲品。”


但是,同时也有另一句话叫“术业有专攻”。医生毕竟是专业人士,如果我们幸运遇到的是一些有职业道德并且有业务水平的医生,我们还是尽可以把自己的各种问题坦然托付给医生,甚至有时候,要对医生言听计从。


我认识一位女士她女儿被大家公认时她的一个杰作。她的经验之谈是在怀孕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,一个女人是在进行一项最复杂也最有意义的大工程,凡是别人说的好的经验只要确信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,她都会加以应用,把该做到的能做到的都做到;但是,凡是不确定是否有不好影响的事情,她都加以谨慎考虑,把风险降到最小。其实,在和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参照这位女士的言论。
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