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参考:“生命”和“立人”
2017-10-01 18:04:04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本文音频在公众号【母亲影响力】

钱理群先生说他的两个教育关键词是“生命”和“立人”。他认为“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”,他无法掩饰的是“大谈理想的背后所隐含的对于年青一代生命的关注,对民族未来的焦虑”。他认为“失精神”的“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”。

他认为,理想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师,是要注意到学生一生发展的“多种可能性”,“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呵护中小学生的成长之美,维护他们成长的权利,培育青春精神”。

他认为理想的大学教育要“坚守精神”,“大学的教授、学者应该坚持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普适价值和理想”,要使“思想、学术的创造成为社会的‘公器’”。他所说的“精神”,就是“承担、独立、自由、创造”的精神,是教育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。他说:“所谓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里面,活跃着这样一批沉潜的生命、创造的生命、酣畅的生命和自由的生命。以这样的生命状态作底,在将来就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大生命,这样的人多了,就有可能为我们的国家,我们的民族,以至为整个世界,开创出一个大的生命境界:这就是‘大学之为大’。”

一个“大生命”,必有一颗“大心”,做大学问,过大生活。他认为,“追求文、理的融通”,才是“求知治学的高境界”,因为“知识面的拓宽,同时意味着人的视野、胸襟、精神境界的扩大”。同样,生活与精神的融通,在他看来,也是教育和教育者所应当重视的。他说:“生活里边有没有‘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东西’,有没有‘不可夺’之‘志’,这是一个关键、要害:有了,你的心就有了着落,你的精神就有了寄托,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,于是,就总要有所在意,有所守护;没有,心无所系,精神无所寄托,你就没着没落,既无法安身,也无以立命,也就不在意什么,一切都无所谓,也就自然谈不上要守护什么了。”

教育者,是家国、民族、人类未来的守护者。钱理群先生说:“学生素质问题的背后,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。”应对“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”问题,他参与主编了在《现代教师读本》,分为《教育卷》、《人文卷》、《科学卷》、《艺术卷》、《生活情趣卷》。在丛书总序中,钱理群先生写道:“我们所说的‘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’,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。把教师比喻为‘蜡烛’,看作是‘照亮别人,牺牲自己’的职业,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师的理念。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,既是作为现代人的教师的权利,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。教师的物质生活与生理健康、心理健康,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,教师的精神生活更应该是丰富多彩与高质量的。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,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。一个视野开阔,兴趣广泛,知识渊博,多才多艺,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,生机勃勃,充满情趣,富有教养,仪表不俗,气质高贵的全名发展的教师,一个虽有缺陷但个性鲜明,有真性情的教师,对青少年的吸引与影响,是课堂教育所难以达到的,甚至是更为根本和深远的。现代教师在处在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,应该是真、善、美的化身,应该是一个‘可爱的人’。"

在《与鲁迅相遇》这本书的后记里,他把自己“从教四十余年”中“把心交给学生”的教师生涯,“看作是师生共同的生命运动过程”。他也说:“教师的有价值的人生选择与美好的生命状态,却总是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最鲜明的记忆,成为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亮点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、没有这样的记忆,是大不一样的;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里的一个人物曾这样说过:‘从童年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、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。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,他就会一辈子得救。甚至只有一个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,也许在什么时候它是能够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。’……一个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活动来显示自己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,自是有一种意义的:使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‘神圣记忆’的一部分,应该是教师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。”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